30
创作手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创作手记 > 正文
夏天的味道(4)
作者:魏巍  更新时间:2015-08-14 15:12:00

      随着拍摄的不断深入,我们《新三峡》摄制组在重庆万州区甘宁镇的收获也越来越多。从第一天开始,接近一周的时间,我们持续跟踪拍摄了曾经是甘宁第一户移民陈可兰大姐一家的暑期生活。通过镜头再现了勤劳、朴素、智慧的三峡儿女如何在新的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这是发生在这个夏天最精彩的故事,也注定会成为一段难忘的回忆。
      这是甘宁镇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刚刚结束了一天滔天劳作,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在村头的黄葛树下摆起了“龙门阵”,谈论家常,享受着夏日傍晚的时光。
      对于退休教师杨应江来说,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最忙碌的。
      在我国传统劳作盛行的地区,伴随着辛苦的劳作,往往也会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劳动号子产生。比如三峡纤夫号子、船江号子、劳工号子等等。劳动号子通常都是在劳动过程中的即兴创作,曲调简单,节奏感强,力量十足。除了口头呐喊,有时也会有乐器相伴。
      在万州的甘宁,一种古老的古乐劳动号子已经在民间流传百年——甘宁薅草锣鼓。起源于唐朝崇祯年间的甘宁薅草锣鼓系重庆万州地区《甘宁乐鼓》中的一种,甘宁镇解放前的农民,解放后的农村合作社,生产队的社员,以及到后来的个体劳动者等,在水稻插秧的40天后,在水稻田中集体进行薅除杂草的活动,清除害草稗子,用脚给土壤松土。
      而杨应江老人的工作,就是在退休后,带领甘宁的这些文化基层的老乡们将这门古老的曲调传承下去。
      对于杨可兰大姐和她的两个小孙女来说,今天是幸运的。劳作结束,田边的农家里,杨应江和他的朋友们正在向村民们传承和指导这样的曲调。
      作为产生并应用于生产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常常具有协调与指挥劳作的实际作用。在劳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过程中,为了步伐统一、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担的压力,劳动者常常要发出吆喝或者叫唤。
      “锣鼓一响等人齐,鸭子下田嘴戳泥;
      枷担纤纯牢牢系,那有铧头不钻泥。
      ……
      芝麻开花节节高,移民生活很协调;
      年年丰收收成好,我们梦想要达到。”
      作为劳动号子的一种,甘宁的薅草锣鼓在表现形式上也有自己“因地制宜”的一面。因为稻田相对宽广,弯腰劳作又常常不利于声音的爆发。为了协调动作,鼓舞士气,聪明的三峡人将锣鼓乐器引入劳动号子当中。
      劳作时,水稻田边的田埂上,一人敲锣,一人打鼓,打甘宁薅草锣鼓,说唱甘宁薅草山歌。为田间十几名薅草、松土劳作的乡亲解除疲劳,消除酷暑,增添劳动的乐趣,期盼稻谷的丰收。
      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其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是某些体力劳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杨可兰大姐也带着两个孙女走进稻田,跟着铿锵有力的锣鼓,有板有眼地比划起来。掰玉米、摘辣椒、挑扁担、薅水草,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夏天是宝贵的,这样的经历是难忘的。也许他们还听不懂爷爷奶奶在唱着些什么,也许他们还不能理解酷暑之下,爷爷奶奶们为什么还能在“脏兮兮”的稻田水里有说有笑,但是生活的种子总会在不经意间埋下,在她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
      甘宁薅草锣鼓响, 听我来把薅秧歌儿唱。
      乡亲稻田除杂草, 万亩稻秧碧波荡。
      太阳照着新三峡, 扬子江上放光华。
      百万移民舍小家, 为了国家建三峡。
      甘宁是个好地方, 人杰地灵山河壮。
      古有甘宁大将军, 今有诗人何其芳。
      万州大瀑悬崖挂, 驰名中外亚洲甲。
      家乡蓝天架彩虹, 甘宁河山美如画。
      ……
      无论对于陈可兰大姐还是对于我们《新三峡》摄制组来说,在甘宁一起渡过的五个日夜注定长久难以忘怀。我们也再一次被三峡人智慧、乐观、勤劳所感动,所吸引。这样的分离是短暂的,临行时大家约定,丰收再见。
30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