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新三峡——奇迹的背后
作者:马文焱 更新时间:2015-08-14 15:20:00
“浩伟,你来看。”8月初的一天,天气很好,导演和摄影师匍匐在三峡大坝宽厚的坝顶之上,和煦的阳光正透过巨型门吊的一角打在另一侧的门柱横梁上,泛起的光晕正好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色弧线——大自然对三峡大坝这座现代工业建筑的美化达到了匪夷所思、叹为观止的地步。
摄影师和导演的心思瞬间合二为一。“小柳,小胖,小黄。在这里铺轨道。把5D拿来,打开逐格器……”一声令下,摄影小分队的人们迅速行动起来。亮晃晃的轨道排成长龙,滑轮静静移动,长枪、短炮一齐转向目光所向的地方……开机、构图、聚焦、录制!光影开始在监视器里幻化、蒸腾……
纪录片和3D纪录电影《新三峡》,将是导演和摄影师细致观察的结晶。这种观察,除了亲眼所见的现实世界,更有常常触动我们内心、在历史风烟里闪光的过往,更有让我们心潮澎湃的具体存在……
矗立三峡大坝之上,面朝向东方。身后三峡平湖的万顷碧涛和掩映在湖光山色中光鲜亮丽的秭归新城交相辉映,再远就是环绕着的连绵青山。眼前的方向,则是“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豪迈气势——穿过三峡大坝、静静奔流的浩浩江水在耸立的石牌山脚下顺势回旋、转身弯流,江水在对三峡大坝最后一次深情回眸之后,就像告别故乡、出征的士兵,毅然东去,奔向遥远的大海!
坝顶之上环顾四周:浓云掩群峰,彩霞映江湖,透过厚厚的云层万缕金色的天光照亮世界,天际倾泄下的金光形成一扇光帘,和江、山、湖、城、坝一起激荡在我们的视野里,苍茫、宏阔而又精彩。此情此景,心中不免升发出“指点江山”的豪迈。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是这景致的形象概括。
是啊,打仗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是为了让祖国富强。从三峡大坝向上游进发,是风光旖旎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长廊——江山三峡,三峡之滨是众多繁衍千年、声名赫赫的古老城市。从三峡大坝向下游行走直到广袤的东海,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生产基地、众多特大型城市和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平地而起的三峡工程不仅仅改变了浩荡的江水,它还重组了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人文,重新奠基了长江流域的生态,重新改组了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因。三峡工程建成之后被世人誉为世界水电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凭此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它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之深切、论证之艰巨、建设之困难。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三峡工程开始将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拐点。
在建成三峡工程之前,水灾一直我们的心腹大患。资料显示,自公元前185年(西汉初)至1911年(清末)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平均10年一次。荆江堤防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晋。这里的铁牛雕像与镇水宝塔,见证了荆江大堤所经历的洪患。历史资料记载:从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的352年里,荆江大堤共溃决24次,平均15年一次。一次水灾溃口,洪水冲毁的灾区多年难以复原。频频水难之后造成的全国性饥困灾荒更是让人头痛。
水患也曾经困扰着新生的中国。在经历了1954年的特大洪水之后的1956年,毛泽东主席曾对我国水利泰斗、“长江王”林一山说过这样的话:“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来给你当助手,帮你修建三峡大坝?”可见,治水在共和国当家人的心中占有何其重要的位置!
三峡工程,结束了长江为患的漫长历史。
三峡工程,开启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就在我们的摄影小分队在坝区辛苦取景拍摄的同时,导演利用“战斗”间隙采访了一位工程专家。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新鲜度”很高的故事。
吴小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副局长。导演在三峡坝区简陋的办公室里见到他时,第一感觉就是错愕——眼前竟然是一个面露倦容、写满疲惫、胡茬浓密、有几分不修边幅的汉子,看来是有些日子没有好好休息了。
“搞升船机累啊……三峡升船机是中国人写进世界工业发展史的又一个奇迹。”明白来意后,吴副局长打开了话匣子。
三峡升船机布置在三峡河床左岸,距其左侧的三峡船闸约1公里,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升船机的位置在三峡工程设计之初就预留了出来。三峡升船机由长江设计院与德国“Li--K&K”联营体联合设计。从2004年我国与德国设计方签订升船机的设计合同开始,到如今升船机建好,已经十多年过去了,吴小云用“风口浪尖”和“如履薄冰”来形容过去的岁月。
说“风口浪尖”是因为三峡工程受到的关注度太大,有关升船机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三峡升船机建与不建、建成什么样、选用哪种机型、采取什么样的施工工艺……等等都是全球水电、水工界关注的核心点。每一个关注的人和组织都是一盏聚光灯、一台显微镜。在这种环境下“紧张是常有的状态。”
说“如履薄冰”是因为三峡升船机是目前为止建设难度最大的升船机,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签、没有成型技术可直接套用,几乎每一个细小的工程方案都是海量创新的结果。整个工程的复杂程度可谓“前无古人”。因此,设计之初就有人担心“整不成”。其风险之大,超出了常人可以承受的范围。
“为什么这样说呢,先要回顾一下三峡升船机的走过的历史……”在三峡升船机之前,世界上存在三种升船机。吴小云介绍说——
第一种是卷扬机式的。这种机型类似楼宇中常见的垂直电梯,靠巨型卷筒和缠绕在卷筒上的钢丝绳组成的动力系统提供拉升力,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机型,技术上有一定的成熟度。国外提升高度及提升重量最大的垂直升船机是2001年投入运行的比利时斯特勒比升船机,其提升高度达73m,三峡升船机最初也选定了这种机型。
第二种是“齿条爬升”式的,这种机型没有卷筒和直接提供上升拉力的钢丝绳,靠一系列齿轮组、齿条墙、驱动装置、制动装置、平衡系统等组件,提供稳定、均匀的上升力。这种机型克服了卷扬系统的许多不足,操作简便性强、安全系数高、运行的稳定性好。是目前三峡升船机采用的机型。
第三种是斜面拉升式的升船机。最知名的这类升船机是俄罗斯的克拉斯诺雅尔斯斜面升船机。1976年投入运行的前苏联克拉斯雅尔斯克升船机,是带转盘的双向斜面机型,其提升高度达101m。这种升船机占地面积过大,在世界其它国家并不多见。
我国选定的欧洲合作设计方,拥有齿条爬升式升船机的设计经验。在德国,他们设计的这种升船机有着良好的运行记录。
“最初,欧洲设计方信心满满。但是三峡升船机的复杂性之高、难度之大,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吴小云说,这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说明—— 113米。这是三峡升船机的提升高度。此前世界上提升幅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机也只有73米的提升高度。两者相差了40米。而德国规划建设的齿条爬升式升船机提升高度也不足40米。
16000吨。这是三峡升船机的提升总重量。此前世界上提升重量最大的垂直升船机也只有8800吨提升重量。两者相差7200吨。
30米和11.8米。这分是三峡升船机上、下游水位变化的幅度。
一寸高,一分险。一两重,千钧难。
作为世界上上升高度最大,提升重量最重,上升速度最快的三峡升船机,要提升超16000吨的重量,在极短的时间里平稳上升100多米,并且还要经受住上游高低水位30米的变幅,下游水位11.8米的变率。同时,在升船过程中,船是漂浮在承厢里的,自然界的风吹雨打等因素都会使船体倾斜、漂移,仅仅保证承船厢和轮船整体平稳、平衡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更别说还要快速上升了。如何应对地震等突发变故,也是建筑工程和机械工程要考虑的问题。此外,高达100多米的水泥墙柱,长达数十米的栋梁,按质量标准,施工误差必须控制在正负几个毫米之内,机械安装的精度则更为精细。这好比是纳米级的精度去切割一个大大的西瓜,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从外表看来,三峡升船机是一个体量巨大、像小山一样的庞然大物。大到在百米范围内,常见的广角镜头(不算鱼眼镜头)里,没有一只镜头能够完全包容下它的身影。
“但建设它,安装它,却必须像进行微雕一样精细,像做开颅手术和心脏搭桥手术一样极其精心。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组件都不能出现半点差错。一旦出错,结果就会呈几何倍率的放大!”
欧洲设计方按原计划应该2005年底前提交设计方案,但是即使中外双方用尽全力推进方案的成型,最终的方案提交时间也已经到了2007年年末。期间,中外双方全系统级的方案设计审查会,吴小云就参加了8次之多。“几乎每一次都是绞尽脑汁、竭尽全力的头脑风暴。”
负责升船机项目的十多年里,吴小云没有进行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休假。“最痛苦的是过年、过节,身体在休息,脑子里想的却仍然是工地、图纸、方案、组件、工序……难就难在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你只能想,你根本看不到,摸不着。那是一种没招没闹的痛苦。”
即使是在难得休息的假期,只要有一点空,他就像扬鞭打马上战场的斗士,旋风式地赶回了三峡升船机的工地上。也只有在工地上他的“心才能放下来,才最踏实。”
吴小云从小喜欢体育,上学时是学校里的运动明星,工作后就成了单位里的运动健将。早先,他从事的运动项目是篮球。他喜欢球场上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那种争抢拼杀的痛快,那种横扫千军的胜利感。但是主抓升船机项目以后,他悄悄地从打篮球改成了打羽毛球。“篮球运动需要冲撞。改运动项目不为别的,怕撞坏身体,那样就会影响了工程的进度。”
每当运动的时候,才是吴小云真正休息的时候。这时,他那颗一直闲不住的大脑,会在运动的节奏中慢慢放松下来。
这时候,也是他唯一拒绝电话、短信的时刻。大家知道这是吴小云唯一的休息方式。
吴小云办公室的墙面上贴着一张三峡工程全的巨幅照片,我不知道这张照片在这里挂了多久,也不知道吴小云对它有过多少次凝望。但我发现,在我对他的采访过程中,只有看向这张巨幅照片的时候,他的眼睛里才会露出些许的宁静、温柔。其他时间,快节奏的语速始终占据着他的嘴唇,甚至没有喝水的时间,因此,他的喉咙也是略带沙哑的。
不远的将来升船机投入运行以后,三峡工程包含的所有大规模施工将告一段落。航行在黄金水道上的船只也会多出一种安全、快捷的选择。三峡升船机,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建成,所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技术、工业技术创新;所形成的一系列工程质量、行业质量标准;所涵盖的一切调研、论证、攻关数据都是对世界水电、水工工业的巨大贡献。
“优质地建设完三峡升船机以后,我们中国工程团队将有能力、有胆量承接世界上任何一座升船机工程!”吴小云自豪地说。
反过来,高难度的三峡升船机的建设成功,又直接推动了国际、国内的相关设计团队、制造企业、施工单位、安装调试机构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它所形成的新标准、新规范将直接被世界工业所分享、受益。
至此,三峡工程已经成功创造了无数的世界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中国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的汗水,和默默无闻的长期付出。拍摄《新三峡》,就是在见证奇迹的过程、参与奇迹的发生。受他们影响,我们哪怕仅如一豆烛光,哪怕仅有一丝明亮,我们也要倾心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