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胡萝卜
作者:张钧 更新时间:2015-08-12 18:13:00
人生的经历,汇集成若干动听的故事;每个故事,不过是跌宕起伏的音符,又组成激情昂扬的交响乐,演奏出动听的乐章。
追随三峡外迁移民的足迹,《新三峡》剧组来到了山东寿光
山东寿光是蔬菜大县,闻名全国。处于寿光西部的化龙镇,被称作“中国胡萝卜第一镇”。这个镇的胡萝卜,每年的种植量在4万亩以上,人均达到0.8亩。走在化龙镇的乡间,一大片一大片的胡萝卜随处可见,一片往往就是上百亩、几百亩。
这次《新三峡》剧组到寿光,主要是拍摄三峡外迁移民熊德国。
今年,胡萝卜的价格不错,在地头就卖到了一块一毛钱,比往年贵不少。胡萝卜丰收了, 熊德国一家很开心。
山东,是唯一不能直接受益于三峡工程的移民接收省份。山东在接收了7000名三峡外迁移民后,又主动接收了3000多名三峡移民。一万多名三峡移民,被安置到了潍坊、淄博、烟台、青岛等经济发展靠前的地区。
14年前,熊德国等443户三峡外迁移民,来到潍坊的寿光。寿光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也是“全国百强县”。现在,寿光有近一半的三峡移民在种植蔬菜大棚。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为菜农们提供了稳定的市场,三峡移民也在此发家致富,“一个蔬菜大棚能挣好几万,一个菜农一般都种好几个大棚。”种蔬菜发家,在寿光已成共识。“寿光在‘百强县’里又上升了好几名,现在是‘全国百强县’第十四位了。”这句话,三峡移民熊德国跟我们说了四次,他对于自己的“第二故乡”很是自豪。
熊德国等四百多户三峡移民来到寿光,得到的关怀和照顾,可以用“无微不至”来表述。土地,是水肥条件最好的,每人分到的土地还多于当地百姓。熊德国所在的鲍家庄子村,专门调出了最肥沃的果园地,分给本村的四户三峡移民。给三峡移民盖的房子,是带“厦沿”的当地条件最好的大瓦房。考虑到三峡移民的种植习惯,前三年,三峡移民的麦收,从割麦到晾晒、入仓,当地干部群众全包了。种植蔬菜,也是手把手地教。
六月,是“三夏”麦收时节,也是寿光化龙镇胡萝卜的收获季节。这次我们《新三峡》摄制组,主要就是拍摄熊德国家与当地乡亲们抢麦收、抢收胡萝卜。
在“胡萝卜加大棒”这句谚语里,胡萝卜是诱惑的象征。鲜艳的胡萝卜,明显是一种“另类的诱惑”。任何对色彩和光影有执着甚至偏执追求的摄影者,都无法拒绝这种“色诱”,何况是那么一大片一大片的色彩。这里的胡萝卜都是几十、上百亩一片。收获前,一片油油的绿;收获时,拔出的萝卜铺陈田野,一片红红黄黄的艳。上次到寿光前期采访,那一片片无垠绿色就纳入了我们的眼帘。这次我们前来,四万亩的胡萝卜们,将用绿的叶、红的茎欢迎我们。昔我往矣,萝卜绿绿,今我来思,萝卜红红,你说,这种“色诱”能错过吗?!
六月的寿光,麦收很忙,四万亩的胡萝卜收获,也很忙。“胡萝卜很忙!”这是时下一种流行的语式表达。
寿光的蔬菜种植很有特色,按照品种,集中连片种植,这个镇种西红柿,那个镇种黄瓜。在化龙镇,集中连片种植的,都是胡萝卜,其他的蔬菜没有如此的“待遇”。
熊德国的儿媳妇小聂,出嫁前经常跟着父亲收购胡萝卜,看上一块地头,就向菜农整体包下来,再转手卖给更大的菜商。小聂说,前两天他父亲还做了一单,下午包下一片胡萝卜,第二天上午就卖了出去,一天之内就赚了9000元。言语之间,小聂很平静,一听语气,就是这方面的行家。小聂说,出嫁后,他父亲一直跟她商量,鼓动她辞去现在的工作,继续帮他,做“胡萝卜经纪”。于此,想到两句话,一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另一句,“近朱者赤”,近胡萝卜……近胡萝卜怎么样,一时还想不出来。
胡萝卜的名字很多,葫芦菔金、胡芦菔、甘荀、红菜头……十几个“别名”,不一而足,耳花缭乱。这种根茎蔬菜,营养丰富,分布于世界各地,产量占根菜类的第二位。这种原产阿富汗的蔬菜,12世纪经伊朗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又把胡萝卜的种子带到中原。随后,胡萝卜传到日本。
中国人对萝卜的保健功效十分推崇,称其为“地下小人参”,“吃着萝卜喝着茶,气得大夫满街爬”,“萝卜上市、医生没事”,这是中国人对萝卜的赞美。哈,化龙镇这几万亩胡萝卜上市,不知道会让多少医生“没事”。
化龙镇胡萝卜的故事,映照了一句话:“人一辈子要专注干一件事。”顶住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诱惑,专心、专注干一件事,离成功就不远了。成功就是复杂的事简单做,简单的事重复做。一个人是这样,一个镇也是如此。胡萝卜这种原产西亚的物种,能在一个中国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发扬光大,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可见“专注的力量”真的是老强大。
勤劳智慧的三峡移民,入乡随俗,因势而动,不仅顺应了形势发展,也赢得了市场先机。
萝卜虽小,道理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