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公司新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公司新闻 > 正文
《嘉陵江》创作手记之(25)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9-03-20 10:33:39
火锅里的码头文化
      “师傅,去五里店黄泥村。”
      3月12日,结束了重庆合川、北碚两区的堪景后,我回到市区时正值饭点,于是打上一辆出租车准备去网红店黄姐火锅。
      司机师傅一听就乐了:“去吃火锅吗?”
      “您怎么知道?”
      “外地人都去打卡嘛!”
      “那么……‘黄姐’好吃吗?”
      “肯定好吃嘛!”他答得爽快。
      在写纪录片《嘉陵江》有关码头文化的这一集里,我专门提到火锅的起源。重庆气候潮湿,为了驱寒祛湿,纤夫农夫等体力劳动者就地取材,在几块石头上架起灶,燃起火,烧沸开水,将红红的大辣椒、花椒等放入沸水之中,把食物烫熟之后食用,便形成了火锅的雏形。

      两天前,拜访川江号子传承人袁琦时,他跟我提起小时候在朝天门码头“放滩”(游泳的意思),跟小伙伴游回岸边后,常会跟码头上的船工纤夫呆一会儿,看着他们架锅烫一些下水吃。
      “重庆火锅这么出名,其实最早是船工的吃法。”他告诉我。
      据说在清代末期,重庆南纪门川道拐的杀牛场宰杀牛羊时,会把牛羊的内脏扔掉。住在附近的贫困纤夫们,将这些牛羊内脏捡来煮上一锅,名为“水八块”。

      而重庆火锅之所以是九宫格,跟码头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朝天门码头,它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资随水路而来,码头上聚集着南来北往的人。附近店家在火锅中放入一个“井”字型的格栅,不同的陌生人就坐在一起,使用同一口锅,吃着自己格子里涮的菜。久而久之,这种吃法被保留下来,它有一种江湖格式在,不拘小节,豪爽耿直。
      现在,火锅成为重庆的城市名片之一,但我并不想仅仅从美食的角度去拍它。可在纪录片《嘉陵江》中如何将火锅与码头的关系展现出来?在什么样的场景中拍摄?又是谁在吃火锅?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借着堪景的名义前往黄姐火锅店。
黄姐火锅店
      在重庆,大街小巷坡上坎下都开满了火锅店,之所以选择去“黄姐”看一看,是因为当地朋友告诉我,不同于连锁店的标准化,它的江湖气还在。当天运气好,我竟然没有等位,在一堵墙前,支起一张折叠桌,坐在一张塑料凳子上。
      “牛肝、卤肥肠、猪黄喉、鸭血、老豆腐 ……”我装作熟客的样子,根据朋友发来的信息,报上菜名。
      “要得,要得。”记下菜单的大姐麻利地招呼起后厨。

      当创作要“接地气”成为一种方向,使我对“美”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那些肥肠、毛肚盛在一个个小小的不锈钢盆碟里,身后是用蛇皮袋拉起来的墙围,我坐在这样的火锅店里,竟吃出一种感动,那种看似不和谐的搭配,却刻满生活的痕迹,透出一种自信与不想改变的倔强。我写水运,写码头,写的是变迁,但总有某种不变的东西,而这些不变的内核和基因,才是让我更想在纪录片创作中捕捉下来的。
重庆朝天门码头
      我多么希望能请到过去航运社的船工们聚在一起,在江边一间四壁空空的屋子里,涮着火锅聊嘉陵江上的往事,屋里有一扇面江的窗,能让人看到江水奔流,过往如烟。
ABOUT US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