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川剧院拾零
去重庆川剧院实地创作的那一天,是从被高亢的吊嗓声唤醒开始的。川剧是川渝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瑰宝,走近川剧,就像在聆听这方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如何解读自己。这是讲好《嘉陵江》民俗故事的必备功课。3月13日,纪录片《嘉陵江》的编导们来到川剧艺术的殿堂——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金山大道的重庆川剧院调研采风。还未踏进川剧院,先被绿树掩映的窗口传来的阵阵吊嗓声惊艳。
重庆川剧院排练室
跟随川剧院的杨敬华去拜访川剧老艺术家王涛的时候,未进其门,先闻其声。王老师对整理川剧院档案的工作人员有些不满,中气十足地讲:“这是五十年代的,你放在这里不行,那个时候还没有……”
嗯,找对人了。
王老师介绍川剧服饰
年过七旬的王老师年轻的时候扮生角,聊起川剧来如数家珍。他认为,川剧真正的兴起,是五腔合一时代的到来。在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中,广西弋阳的高腔、江南的昆曲、湖北的胡琴戏、陕西的弹戏以移民为载体传播到川渝地区,再加上四川本地的民间灯戏,五种声腔经常在同一个戏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终于唱出了如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地方戏曲音乐——川剧。
王老师介绍川剧中的打击乐
王老师说,戏剧是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同于江南戏曲的温婉清丽,也迥然于京剧的精致华丽,源自田间地头的川剧充分体现了巴蜀人的生动与诙谐。王老师认为,川剧扎根于巴蜀的土壤,从川渝人民的性格特色、风土民情中汲取灵感和养分,也在不断的时代发展中找寻新的机遇。近年来,重庆川剧院在院长沈铁梅的带领下,开创了用西洋交响乐伴奏川剧传统戏的先河,“从没想过改革川剧,我只是想怎么把川剧唱得好听,解决川剧好看不好听的问题。”沈院长希望通过这次融合,让川剧既成为阳春白雪的交响,也不失为下里巴人的共鸣。
重庆川剧院
如今,川剧的观众正在快速流失,内忧外患,不断考验着这个相对年轻而颇具乡土气息的剧种。王老师在谈话中也透露出对川剧院招生情况的担忧。
在川剧院实地创作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川剧的形成,是人口迁移带来的意外之喜。乡音乡调被一同装入行囊,从他乡到故乡,来则安之。在这里,他们生息繁衍,一代又一代,在新的环境中,铭记过去,创造未来。移民运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南北通达,自然条件优渥,使得嘉陵江流域成为人才的洼地,千百年来不断吸引着有识之士深耕于此,五方杂处的特殊环境,让不同文化在此地碰撞交流,催生出多样化的文明,彼此和谐共荣,生生不息。
这是多么好的《嘉陵江》素材啊!我将在尔后的创作和导演过程中,进一步消化这些好素材,为把大型纪录片《嘉陵江》打造成精品作出我的点滴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