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和育才学校
嘉陵江流域英杰辈出,文脉如江水汤汤,世代永续。为了做好大型纪录片《嘉陵江》的人文篇,我和同事于阳春三月来到了重庆市合川区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和育才学校旧址,了解先生的生平事迹。
《嘉陵江》摄制组前往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调研
写人物最难的是受时长限制需要“断章取义”,即截取人物的闪光点,将恢弘一生,浓缩于尺寸之间,表意的同时还要抒情。
陶行知先生一生专注于教育,心无旁骛,视死如归。要用几分钟展示其波澜壮阔之生涯,既得有考证学之严谨,又得有历史学之公正,还要有文学之清丽并符合传播学之规律,难度极高。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
按一般规律,地理坐标加时间坐标,两轴重合之处,即为我创作之处。万变不离这条纲,顺此线挖掘下去,纲正路不偏。
据于此,说人先说地理。草街位于合川东南嘉陵江畔,是重庆市合川区的南大门,嘉陵江和渠江绕镇,江岸线长达50公里。两江环绕,青山连绵,竹林滴翠。独特的地形地势,造就了独特的物产和独具个性的人文本色。这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便是教育救国的陶行知先生。
重庆市合川区草街镇江景
陶行知先生总是用微薄的薪水购买图书赠送给难童
在育才学校实地创作时,我们了解到,早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陶行知先生在推行“科学下嫁”运动中就萌生了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培养天才儿童的初步设想。抗战初期,在难童保育运动中的所见所闻,更是坚定了他创办育才学校,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幼苗的信念。
育才学校旧址内保存的珍贵史料
在育才学校旧址,解说员蔡婷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海外进行抗战救亡宣传,回国途中在法国邮船上看见一位四岁光景的外国小孩在甲板上跳舞,细看才知孩子是配着播放的留声机翩翩起舞。因为留声机播放着一支快乐的曲子,陶行知先生异想天开地让开留声机的朋友换了一首悲哀的曲子,看这孩子表情有何变动。当这悲哀的音乐响起,孩子立即变容,如泣如诉,好是失掉亲爱的人一般舞着。他再问有革命的片子否?说马赛曲如何?马赛曲一响,小孩立即拿着拳头冲锋,做种种战斗表演,甚至做出向客人进攻之势。
陶行知先生总是将孩童视为座上宾
蔡婷说,这次偶遇,对陶行知先生的影响非常大,他感受到当时中外孩童的差异,也发觉美学早教的重要性,并且坚定了办学救国的决心。
经过不懈的努力,育才学校于1939年5月在重庆北碚北温泉正式成立,随即迁至合川草街古圣寺,并在当地坚持长达6年半之久。在此期间,虽然面临着战时极其艰苦的经济困难与重重阻力,但陶行知先生与育才学校始终秉持着“用生活教育之原理与方法,培养难童中之优秀儿童”的教育信念,贯彻施行“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的办学方针,为整个民族利益造就人才。
《嘉陵江》摄制组来到育才学校旧址实地创作
虽然饱尝了办学的艰辛,但陶行知先生却是乐在其中。他还写了这样一首诗,表达了自己乐观的革命情怀:“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世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有一天,他家中只剩下了两碗米,看着见底的米缸,他抄录了一首《煮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做羹汤。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后来,他还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读给育才学校师生听。
为解决经费短缺的燃眉之急,陶行知先生将目光转向国际援助组织。通过他的争取,育才学校先后获得了英国援华会、美国援华联合会、美国救济中国战争委员会、中国战争孤儿委员会、阿根廷激进公民联盟等国际机构的援助,这不仅使育才学校得以继续生存,后来还有所发展,不仅正式建立了小学部、初中部,还陆续添设了图书馆、资料室、消费合作社、植物园、木工场,甚至还建起了游泳池、美术馆。
育才学校教室内景 图中的钢琴为当年筹集资金购置的
据蔡婷介绍,抗战胜利后,育才学校的校本部在1945年底由古圣寺迁到了化龙桥红岩村,随后各教学机构也陆续迁到了红岩村、渝中区管家巷。虽然抗战已经结束,但国民党反动派又加快了反民主、反和平的举动,国内斗争形势日益紧张。陶行知先生一面为寻找育才学校的长期校址,尽可能地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而日夜操劳,一面又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奋不顾身地领导育才学校师生投入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6年4月,教育总社迁往上海,并在上海创办育才大学,他由重庆赶赴南京、上海寻求各界支持,后因积劳成疾,于同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
陶行知夫人在陶行知先生葬礼现场
回望陶行知先生来路,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病逝前国民党当局已经对爱国进步人士伸出魔爪,暗杀了李公朴、闻一多、杨杰等多位文化界和政界名人,陶行知先生也“榜上有名”,但他笑对死亡威胁,依旧奔走于抗战宣传前沿,并频繁和共产党员接触,铮铮铁骨,磊落光明。
书写陶行知先生的故事,与其说是文艺创作,教化世人,不如说成是一场与先贤鸿儒的对话。这三十分钟的精华呈现,沐风雨而晓事理,成大道而通古今。愿我们摄制组能通过《嘉陵江》这部大型纪录片反映嘉陵江沿线更多的人文历史,愿我辈能将嘉陵江巨匠的理想境界推而广之,为新时代的正能量传播”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