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动态资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正文
倒计时6天:《新三峡》:向人民致敬!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5-06-30 21:15:45

      百年追梦,盛世梦圆!《新三峡》是三峡工程整体竣工之后,中国第一部面向国际全景式展示“三峡之新、三峡之变、三峡之美”的纪实作品。这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史诗力作,将带领我们领略三峡的沧桑巨变。

      如今的三峡,江如玉带、城若明珠、高峡平湖、美不胜收!这份美好祥和的背后镌刻着无数普通人的牺牲、奉献与付出。当我们惊叹于三峡的宏伟,更需铭记——这座世纪丰碑的根基是人民,是伟大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无私奉献,铸就了大江安澜、狂涛止息的盛世丰碑。
      回望大坝:那些永远缺席的身影
      “差一两个月,就能看到高峡平湖了……”移民干部刘立克弥留之际的这句话,成了永远的遗憾。这位从葛洲坝干到三峡工程的“老移民”,肝癌晚期仍念叨着库区蓄水。家人含泪将他的骨灰撒向长江:白船划过江心,儿子手捧骨灰轻扬,花瓣混着灰烬飘落水面,船尾的国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首无言的挽歌。
▲刘立克儿子将父亲的骨灰撒入长江
      设计大师曹洛安更让人心碎。拖着肝癌身躯参加全国两会,只为争取三峡工程上马。临终前他叮嘱家人:“把我埋在三峡坝前,我要看着大坝建成!”多年后,女儿捧着遗像站在大坝前泣不成声:“爸,您牵挂的三峡建成了,您可以安息了!”

 
▲曹洛安女儿带着父亲遗像来到三峡大坝
      这样的故事何止万千?十万建设者中,有人连续七年没回家过年;四万施工高峰期的工人,在烈日下浇筑2800万方混凝土。老工人李小毛如今当起义务讲解员:“那年春节浇筑关键坝段,工棚里包饺子,馅里混着沙土照样咽!”

      百万迁徙:当家园沉入水底的时刻
      长江不会忘记2000年那个夏天。余胜清同云阳639名乡亲一起,踏上了去往上海崇明岛的外迁之路。临行之时,余胜清在码头怀抱着刚满一周岁的女儿,回头凝望故乡的瞬间被记者快速捕捉,那个回眸的瞬间成了百万移民的缩影——故园沉入江底,家国永驻心头。

 
      在重庆万州,八旬老人迁坟那天的场景更加令人揪心。雨中起棺时,他将坟头土装进陶罐:“新家要有老家的根啊!”国务院数据显示,175米蓄水线下共迁移12.5万座坟墓。这些装在瓦罐里的乡土,最终在移民新村开出了柑橘花。

 
      安澜长歌:从洪殇记忆到绿水青山
      “现在睡觉踏实了,三峡大坝守着呢!”武汉龙王庙闸口的老船工摩挲着伤疤说。1998年那场吞噬3004条生命的洪水,催生了三峡工程最紧迫的使命。

 

      如今在湖北簰洲湾,曾被洪水卷走双亲的王展平,终于能安心给儿子过生日。厨房里蒸汽氤氲,簰洲丸子滚出锅时,他轻声说:“爸妈要能尝到该多好。”而在当年小江珊抱树求生的江岸,44棵白杨已长成抗洪纪念林,孩子们在树下追逐嬉戏。

 
      更动人的变迁在生态深处。三峡库区实施“退耕还林”17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8万平方公里。曾经寸草不生的消落带,现在满是摇曳的芦苇;秭归的脐橙林、巴东的茶园里,返乡移民谭富斌笑着修剪枝桠:“山绿了,钱袋也鼓了”!

      江河记得 每一个眼神每一张面孔
      当《新三峡》的镜头扫过今日长江:万吨货轮穿过夔门,老船长杜崇新不再提心吊胆;果园港的中欧班列鸣笛启程,货物直抵德国;水质检测员张琼的监测仪上,总磷指数连年下降。这些画面背后,站着无数平凡英雄:
      他们是签下“生死状”的16名党员,用身体当坐标指挥沉船;是临终嘱托“骨灰撒大坝”的移民干部刘立克;是含泪砍掉“定情树”的移民夫妻;是百万个余胜清回望故乡时,眼中闪烁的坚毅光芒!

 
      三峡大坝的钢筋水泥土并非没有温度,因为它融入了中国亿万人的心血和汗水。盛世丰碑,热血铸就!伟大的中国人民正在不断地用牺牲与奉献书写历史,创造奇迹!
      6月26日,走进影院,在《新三峡》的荡气回肠中,感受人民的力量和三峡的辉煌!

 
ABOUT US动态资讯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