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创作手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创作动态 > 创作手记 > 正文
三峡那些事(一)
作者:张义  更新时间:2017-03-27 17:28:00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十余载弹指一挥间,岁月记录着三峡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春寒料峭、夏日酷暑,无论秋风萧瑟、冬雪飘零,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三峡人始终在用智慧、汗水和勇气,坚守着一个别样的热血情怀。
      新三峡,正在演绎着传奇的神话。新三峡背后的那些事,值得我们去挖掘、记录和讴歌。
      2017年3月1日12时28分,三峡工程传来喜讯——三峡电站累计发电突破一万亿千瓦时大关,这是三峡电站运行管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三峡电站成为我国第一座发电量突破一万亿千瓦时的发电站。
      恰逢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三峡工程给国家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万亿千瓦时的三峡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效应,在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三峡工程巨大电力效应的背后,是一年365天都在飞速转动的发电机组。我国发电机组设备的国产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探索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全面实现国产化的自主创新之路。
      作为民族复兴的标志性工程,三峡工程设计安装26台70万千瓦特大型机组。机组采购前,全世界投运的70万千瓦特大型水轮机组只有21台。而在中国,当初没有一台装机,也无设计和制造能力,差距的鸿沟好像难以逾越。
      三峡机组是当今世界上容量最大、直径最大、重量最重的机组,其设计和制造难度之高,让世界著名的水轮发电机厂商也颇感棘手。如果仅靠自力更生,不仅代价很高,也难以追赶世界技术进步的潮流;如果大量依靠进口,又将增加工程成本,永远摆脱不了对国外的技术依赖。当时,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果断决策:三峡左岸电站机组实行国际采购,走“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之路,逐步实现三峡工程装备国产化。我国最具优势的哈尔滨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哈电)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东电)被确定为技术受让方。
      依托三峡工程,“哈电”和“东电”两家企业成功走出了“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三大步,这一做法业界称为“三峡模式”。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我国从只能设计制造30万至4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到能制造70万、甚至80万千瓦特大型机组,我国水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巨大跨越。
      三峡工程水轮发电机组的引进,使我国具备了自主开发的能力,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国家制定的国产化政策,确保三峡工程质量一流,又使民族制造业水平得到提升。我国自主研发或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已经到来,并已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成为了国际的标准。
      三峡电站共有34台机组,其中包括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以及2台小机组电站。34台机组中,最早运行时间是2003年7月份,最晚运行时间是2012年7月份。每年洪水汛期能够保障满负荷发电目标,枯水期将会对发电机组进行检修,从三峡电站开始发电至今,发电机组运行良好。
      截止现在,三峡电站已经安全运行近4000天,10年没有发生1度违约电量,10年没有1条重大缺陷被漏检,10年没有发生1起生产安全事故。三峡发电机组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三峡电站的规范管理和运行,得益于那些坚守在三峡电站的水电人。他们涵养深厚、敬业负责,为了三峡工程呕心沥血、甘心奉献;他们激情澎湃,运筹帷幄,谦虚谨慎,敢于担当,永不言败。
      在我们多次采访拍摄中,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了三峡电站的神奇所在,来到三峡电站学习取经的团队络绎不绝,三峡模式已经被世界所认同。在这里,有很多平凡而又不为人知的故事,值得去发掘和记录。
30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