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创作手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创作手记 > 正文
黄葛树之念(四)
作者:张义  更新时间:2015-08-13 17:38:32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黄葛树的了解还只是微乎其微,因为在黄葛树的身上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传奇故事,黄葛树与重庆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的重庆、涪陵、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地已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在黄葛树的保护和搬迁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
       这张老照片是重庆巫山县大昌古镇原来的模样。然而,现在的大昌古镇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与黄葛树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大概去过大昌十次左右。由此,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大昌古镇的前世今生。大昌古镇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境内,小三峡风景区(国家5A风景区)滴翠峡口北上10公里处。古镇始建于晋,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三峡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镇。古镇占地约10公顷,东西主街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是一座“四门可通话,一灯照全城”的“袖珍古城”。镇里有三十七幢古翘角飞檐的明清古民居建筑,有完整的古城墙。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时建的,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显现着一种朴实的华美。
       作为大宁河沿岸第一大古镇,历代都是郡县治地,还曾是大宁河的重要码头和药材、山货集散地。大昌在商周时期称泰昌,为巴国属地;后周时改为大昌,清康熙年间废县并入巫山县。大昌境内地势复杂,山峦陡似城垣,峡谷窄如走廊,“上扼巴蜀,下控荆襄”。从春秋时代楚、夔、巴蜀之争到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从明末张献忠起义军三过大昌,到清初“夔东十三家”义军抗清,大昌都被卷入战乱纷争之中。古镇近代虽经数度战火,却奇迹般的保留了原有的风貌。
       由于三峡工程从2003年5月开始蓄水,大昌古镇原址已全部沉寂于滔滔的大宁河水之下。2002年2月21日正式启动的大昌古镇整体搬迁工程,全镇按原貌在距旧址8公里外的西包岭下的大昌湖旁复建,这是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
       大昌古镇的复建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建筑在拆除时就一个一个编上号码,运到复建场所再按号码顺序拼装成原样。形成了南大门、温家大院、明代书院等千年古镇画面,城内屋宇飞檐翘角,精巧别致,古风浓郁,呈现明清建筑特色。新古镇还延续着原有民风民俗,巫术、酿酒、织布、美食等民间工艺表演场记依旧。
       这棵一直生长在巫山大昌古镇南门的石墙缝里,生长了百年人的黄桷树,枝叶繁茂,树冠有六七百平方米,被称为“库区第一树”。石门、古树互为依存,共生共荣,成为千年古镇的标志和名片,也成为古镇搬迁复建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这棵黄葛树在大昌还在流行一个传说:70多年前,有一只鸟飞到城墙上歇脚。当时城墙只有4米多高,墙砖已经风化,缝隙至少有二指宽,中间是营养丰富的黏土。这只鸟衔来了一棵种子,种子落到距地面1米高的城墙缝隙当中,慢慢发芽,变成了一棵幼小的树苗。
       在大昌古镇搬迁规划设计之初,文物专家及地方政府就非常重视这棵古树的搬迁工作,反复论证如何才能够保证把这棵黄葛树搬迁之后,能够好好的活下来。
       在前采时,大昌古镇的专家对此记忆犹新。
       作为三峡库区特殊的“移民”,这棵黄桷树经剪枝后大约6吨重,加上必须和它一起搬走的3立方米城墙和2立方米根部原泥土,总重量在16吨以上,要移栽到约8公里外的大昌新城。
       数十人着手为搬迁黄葛树进行准备。为了减少树的重量,他们剪切了树的大部分枝条。用保护膜包住树的主干,对周围的墙砖进行编号之后,开始精心拆解。
       移栽搬迁的前一天,家住在黄桷树旁边的陈世新老人,一大早就在树前烧了一炷香,祝福古树一路走好。陈世新老人和古树朝夕相伴了几十年,当古树乘船即将离去时,老人竟有一种“老朋友”依依不舍的感觉,强烈要求跟着工作人员一道去送这位“老朋友”。围观的当地群众也纷纷为他求情,老人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惟一一名随古树一起到新城的居民。
       大昌古镇黄葛树的搬迁前后历时两个多月时间,涉及搬迁工程耗资六十万,被誉为三峡库区搬迁中最昂贵的“移民”,前前后后有数十家单位参与搬迁及保护。可以说,它的搬迁正是三峡库区黄葛树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随着新三峡的建设和发展,黄葛树将继续伴随三峡人民的生活,迈向新的辉煌,实现他们的梦想。
30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