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树之念
作者:魏巍 更新时间:2015-08-13 17:35:04
近日,世界华人诗人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前万州区作协主席向求纬来到《新三峡》剧组万州创作基地,为剧组介绍了他在万州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所见所闻,就三峡移民、城市变迁等话题与剧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向求纬,1946年11月生于长江三峡的重庆市万州区,高中毕业后曾到大巴山区城口县落户13年,做过知青、教师、文学辅导员,县志编写人员。1985年调回万州日报(现三峡都市报)做编辑。1969年开始在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作品以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为主,以拙朴、深情而含蓄的风格而见长。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其中诗作《喊海瑶》在1979年获得建国30周年全国诗歌大赛作品奖;散文《岩上村》获得建党90周年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等等。
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峡儿女,向求纬对于曾经的三峡老城市,过去的老城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
“黄葛树,黄葛树,黄葛树下是我家……”
向求纬回忆到,他的老家在曾经万州老城三马路药王巷11号。小小院子的天井中,一棵黄葛树伴随了他的成长。
“两人多高的主干,因势佝偻成两截,接头处有一个树洞,下半截数十年前被我和哥哥用刀剁出了上下两个“脚窝”,我们从土墙板房里跑出来,噔噔噔,几步踏上脚窝,左手扳住树洞,几拱几拱就上了树。有时夏天还在枝桠间斜斜地绑上一块凉竹板,就在树上睡午觉。”
后来,向求纬的母亲从万州乡下搬到城里,在向的父亲过世后,艰难的拉扯四个孩子长大,然后各奔东西。
“岁月沧桑,人生多变。不知为什么,多少年来,我们天各一方的三姊妹思念故园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先想起那棵黄葛树,那树洞,那脚窝,那绿荫,那树叶揉碎捧到鼻头的清涩的气息。”
2002年,直到三峡二期移民开始搬迁时,全家人也没有能够再次团聚。搬迁的忙碌,也让向求纬没工服再去关注这些搬迁树木的下落,只在偶尔闲暇之时,也会感慨,曾经老家的黄葛树到底是被砍掉了,还是移栽到其它地方去了。
在三峡地区,黄葛树曾经是随处可见的树木。它也相遍布全国的三峡人一样,有着独有的精神气质。它坚韧顽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地形上,无论是平坦的土地还是山石间的缝隙,它都能茁壮成长,越长越旺,不断给人昭示希望。所以在1984年,万县市(当时名)就率先将其作为市树。后来,黄葛树又成为了整个重庆地区的市树。三峡移民时,黄葛树更是成为了三峡移民坚韧忠贞、感恩奉献的精神写照。
因此,在搬迁时,万州市政园林部门,特意将古老的黄葛树编号搬迁。在万州北滨大道上形成了300多棵树木组成的黄葛树未来文化长廊。向求纬也就是在这里,意外的发现了自己曾经老家院子里的黄葛树。2009年开始,每年春节,他就会带着家人到这棵树下合影。
“黄葛树下是我的家,这家的影像,已经永远定格,不会改变了……”
《新三峡》总导演杨书华对向求纬老先生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说,向老师在万州的文化界、文艺界、文学界等都是德高望重的,非常受万县文化人的尊重。同时,向求纬老先生也是自己的恩师,自己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当时就是向求纬老师作为编辑帮助编改的。杨书华导演说道,向老师多年来始终对与故土家园有着深厚的情感,前段时间自己听说了向求纬老师和他自家黄葛树搬迁的故事,很受启发。整个事情充分的体现了树和人以及老的生存关系之间的情感,是不可多得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