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创作手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创作手记 > 正文
万州名家话三峡
作者:张钧  更新时间:2015-08-13 16:59:32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多年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就是家庭的宝贝。
       对于一个城市也是一样,老专家、老学者,也是城市的珍宝。他们的文化积淀,多年来积累的对城市的历史、文化方面的思考和学识,无限宝贵。
       6月24日,《新三峡》摄制组邀请重庆市万州区作家协会、万州文联、万州文化馆的作家、学者,来到《新三峡》万州创作中心,就大型超高清纪录片《新三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进行座谈。这些老作家、学者,自从三峡工程建设之前,就深入三峡工程和三峡移民工作的第一线,采访和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们对整个三峡以及库区城市深刻的理解、深厚的文化积淀、渊博的历史知识,让《新三峡》创作团队受益匪浅。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纪录片《新三峡》能够站在整个长江流域,以及万州等三峡城市的文化、历史发展的高度,进行谋篇布局,采访挖掘。不光展示风光的三峡、经济的三峡,更展示人文的三峡、文化的三峡,这将使整部纪录片充满人文的光辉、文化的意蕴。
       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荣誉副主席、《三峡都市报》主任编辑向求纬先生,自从三峡移民工作刚刚进行试点之时,就自愿深入到移民搬迁最典型的地方,采访反映了无数鲜活、感人的人物和故事。其报告文学集《三峡的脚步》、《大地不了情》,以及诗歌集《三峡吟》、《喊峡谣》,散文集《远山的呼唤》等关于三峡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这位老作家认为,《新三峡》七集纪录片,以《坝》、《山》、《水》、《人》、《景》、《城》、《梦》进行整体架构,每一集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使每一部分内容都能得铺陈得开、反映得深,很有特点。他说,《新三峡》的“新”,要反映三峡移民工作的“新阶段”,当前移民平静祥和的“新心态”、能够致富的“新状态”。不光反映万州在人居环境、交通建设方面最突出的变化,更要反映万州人为何热爱万州,外来人为何选择万州,这会使《新三峡》更有理性的深度。
       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万州区民俗研究会副主席黄濂清先生说,《新三峡》的总导演和主创团队,曾经打造了非常成功的纪录电影《中国三峡》,这部关于三峡的纪录电影,得到了从中央领导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纪录片《新三峡》要达到和超越《中国三峡》,还有一段路要走,需要创作团队更深入地挖掘,更艰苦地采访。他认为,人类自古开始就是逐水而居,水的文化在万州有丰富的体现。另外,打闹歌、板凳舞等等,这些富有万州人文特色的文化形式,《新三峡》都可以深入挖掘表现。
       重庆市作家协会员、《三峡都市报》副总编辑、报告文学作家钱犁先生,从1990年开始,就采访报道三峡移民题材,至今笔耕不辍。他的报告文学集《苍生在上》生动反映了三峡移民的感人故事。钱犁先生将他近年采访了解到的许多感人的三峡故事,无私地介绍给《新三峡》创作组。他说,三峡工程从上马到建设,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事迹,以及事迹背后的感人精神,都是值得表现的宝贵财富。
       《三峡都市报》流域新闻部侯长青主任是重庆市“十佳新闻记者”,长期采访三峡移民。他在座谈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乡。三峡移民内心的“根”,一直在牵动着他们。新的时期,这一“心中的根”引领着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到家乡,无私奉献,带领乡亲勤劳致富。在三峡移民身上,没有悲情,没有哀怨,只有“乡情”。这其中人的内在心理,内在精神;这其中变化,背后的文化,很动人很感人。
       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小说家、民俗专家谢声显老先生本身也是三峡移民,他的父亲曾经是民国时期民生轮船公司的监事会成员。从小耳濡目染,对于万州交通事业的发展,他感触最深。他说,万州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重庆主要的交通方式还是坐船,头天出发,第二天下午才能到。现在,只需要2个多小时。不久渝万高铁开通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可到重庆。三峡的变化,用“翻天覆地”这个词来描述一点不为过。
       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何荣国先生,长期致力于万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谈起万州的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板”、“川东竹琴”来,这位民俗学家边说边演,声情并茂。他说,三峡、万州有很多民间艺术,很有味道。目前,他正准备拍摄万州的民间艺术“背二哥”,他热情邀请摄制组到时可以一起领略和拍摄这一充满魅力的三峡艺术。
       万州区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收藏家、民俗学家牟芝松老先生,人老心不老,声音洪亮,充满激情。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三峡移民”。对于《新三峡》的创作,他说,《新三峡》的灵魂,应该是“文化”,山水文化、峡江文化、巴渝文化、移民文化。因为三峡工程,因为三峡移民,才有了现在的新三峡。他说,《新三峡》要歌颂祖国,歌颂国家的好政策,歌颂万州等城市的建设成就,这样我们作为三峡移民也颜面。“走过天涯海角,啷个好?万州!”,“万州这个梯级城市,像个巨大的立体建筑,如同大盆景一样美。”这位老专家同时提醒说,要把文化元素融入到纪录片当中,其中文化的表现,不能只停留在探讨的问题上,要让老百姓能看得懂、易接受,“比方拍建筑,有的只拍楼房这种豆腐块式的建筑,有的去拍吊脚楼,你说那种有文化?”
       三个多小时的座谈,让《新三峡》创作组成员感到大受裨益。在以后各地的采访拍摄中,摄制组还将继续组织这样的“智库”活动,邀请这样的老专家、老学者进行座谈,认真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把承载国家使命、历史使命的纪录片《新三峡》,真正打造成反映三峡地区新生活、新面貌、新文化、新成就的世界级的权威影响作品。
30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