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石头的故事
在重庆实地创作纪录片《嘉陵江》的日子里,我遇到了三块奇特的“石头”。从这三块石头身上,我似乎窥探到了嘉陵江流域的古老面貌。
重庆合川区古楼山山顶的鹅卵石
第一块是鹅卵石。照片上的鹅卵石是我在重庆合川区古楼山山顶上看到的。据合川区古楼镇文化站站长介绍,数亿年前,古楼山这一带曾是一片汪洋,被潮汐海浪打磨圆滑的鹅卵石们还很年轻。后来,地壳剧烈运动,沧海难为,消减成湖泊湿地。这个时期是侏罗纪,是属于恐龙的时代。马门溪龙作为已知体型最大的植食性陆生动物,需要借助水的浮力承担一部分体重的压力,因此,植被茂盛,水系纵横的湖泊湿地成为了它赖以生存的乐园。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地球再一次进入了活跃期。这颗鹅卵石在不断的地壳变化中,被举到了山顶,同时被抬高的,还有一具马门溪龙的遗骸。它悬在古楼山山腰上,一待就是一亿多年。而这颗鹅卵石,被山顶寺庙的僧人收集来铺路,永久的陪伴在了马门溪龙的身边。据了解,这颗鹅卵石,揭示了嘉陵江流域上一任主人——恐龙的生活景象。这块石头现已珍藏在纪录片《嘉陵江》编导小张的口袋里,它将被带去见下一块石头。
发掘马门溪龙头骨化石的洞坑
第二块,为我们详细展示了嘉陵江流域的地层构造,也见证了嘉陵江与人最初的相逢。
唐家坝遗址的土层展示
沿山路蜿蜒而下,涪江汇入嘉陵江的前段,是我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唐家坝遗址。唐家坝遗址背山面水,是典型的沿江二级台地,据说我国已发现的大部分旧石器时期遗址都位于这样的位置。在那个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山可狩猎采摘,下河可汲水捕鱼,二级台地高出江面,也无水患之虞,最适宜当时人的生存。据合川区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出于对遗址的保护,当地选择不主动挖掘。原址现已填埋,遗址上层建成湿地公园,供居民休闲娱乐。
合川峡砚
第三块,虽没有金玉之贵,但同样令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合川地标性建筑文峰塔旁,有一家制作砚台的小店在闹市中铺开了一席静心忍性的佳处。老板易宗成每天都会在这里做砚。3月8日,我们拜访易师傅时,他向我们回忆起自己拜师学艺的那一天:年轻的小学徒许下了一个小小的心愿,要雕刻满100方砚。三十多年过去了,雕刻出满手老茧的易师傅已经记不清手中这即将成形的砚台是第几千方。
易宗成师傅制作合川峡砚
易师傅告诉我们说,数亿年前,河流涨水,河底的淤泥附着在峡谷的石壁上,经过上亿年的变化,成为了现在制作合川峡砚的原材料——嘉陵江峡石。这种石头多为纯黑色,质地细腻,制成的砚台不损笔锋,墨池不易干。合川峡砚,从宋代开始便深受文人雅士的追捧。优美的诗文从砚台中走来,伴随着中国文人寒窗苦读,可入庙堂之高,亦可记载山水之乐。合川峡砚的故事,是嘉陵江文明传承故事中浓重的一笔。2013年前后,易宗成的两位师弟相继离世。当时,重庆地区三大名砚中的夔砚、金音石砚已经失传,合川峡砚也面临着无人愿学的尴尬境地,心急如焚的易宗成在《重庆日报》上发声:诚收学徒,倾囊相授,分文不取。现在,徒弟王双已经出师,平日里和师傅一起做砚,打理店铺的大小事情;徒弟小江一边学艺一边读大学;徒弟刘健就读于四川美院,潜心研究峡砚的技艺和发展。除此之外,易宗成师傅还在各大高校开课讲学,为感兴趣的大学生讲解合川峡砚的基本制作。一方石砚的背后,一个个渺小个体的坚守,一代代匠心的传承,共同推动嘉陵江文明向前发展。
三块石头,三个故事,无不记载着嘉陵江古老的过去。在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嘉陵江》剧组,如何用好我们手中的笔和摄像机,利用好大型纪录片《嘉陵江》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片,记载嘉陵江的前天和昨天,描绘嘉陵江的今天和明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