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创作手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创作动态 > 创作手记 > 正文
浅析《新三峡》纪录片的纪实与审美
作者:马宪峰  更新时间:2017-03-01 17:47:59
      由中央新影国际传媒制作的七集大型超高清纪录片《新三峡》,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现已进入最终审核阶段。我们全体摄制组成员在杨书华总导演的带领下,始终以高度的国家使命感,用影像为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千秋工程做记录,并把三峡精神传播于世界、传承给未来。
      参与本片的创作,让我对纪录片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纪录片艺术中纪实和审美关系的一点感想。
      一、用艺术美完善纪实的境界;
      二、用“善”的观念指导纪实创作;
      三、用审美理想提升纪实的品格。
今天我先来谈谈第一个——用艺术美完善纪实的境界
      美的典型形态是艺术美,作为艺术形态之一的纪录片当然也不能例外,但以纪实为其本质特征的纪录片的审美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美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艺术美是现实的间接反映,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通常是神似则已,可以通过想象、虚构甚至抽象化来达到艺术典型的高度。文学作品的创作尤其如此,就如鲁迅所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的真实……只要逼真,不必有其事也。”
      而纪录片的创作则把实录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作为其使命,不能想象更不可以虚构,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必须是真实的。文学家可以根据一点线索或传说编写故事,诗人可以“燕山雪花大如席”,毕加索可以把事物画得面目全非;纪实创作则只能以保持事物原生态为其追求目标。为了把简单的记录生活上升到艺术美的层面上,就必须用艺术的手法创造出美的意境。
1、使用美的形式
      美基本都体现在作品的形式美上,形式美是一切审美活动中的重点,人们常说,“美即表现”或“美在形式”,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内容与形式双重合一的产物,一定要有观赏性。
      形式美决定于其形状、色彩和声音以及事物呈连续状态时的节奏、韵律等,其法则为单纯齐一、对称均衡、比例协调、多样统一。比如绘画的构图、设色与线条,音乐的曲调、节奏及和声,诗歌的选词、炼句与韵律等,都体现了技巧之美。俄国大画家列宾在参观《庞贝城的末日》一画时,因为被其技巧感动而说出了“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技巧的魅力和美妙的手法”。
      在纪实作品的拍摄过程中,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是这种技巧更强调的是最大程度的还原事物原貌,或者再现事物本身虽具有,但在通常状态下看不到的情形。如航拍的宏观视野,水下拍摄的神秘,显微拍摄的发现等等。有些人认为纪实的作品就该粗糙,尽量少加工的痕迹,甚至主张镜头摇晃不稳,这些都是对纪实的误解,因为现实生活并不是晃动的,不经任何加工的粗糙实录也不是艺术,而是银行或十字路口的录相带。因此,画面的清晰,镜头的多角度再现,剪辑后的紧凑而流畅的节奏,镜头选择或剪辑后营造的意境等等,都是技巧性在纪实作品中的体现。
2、选择美的内容
      中国清代的美学家王国维曾说,“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西方美学家西塞罗认为,“美有两种。一种美在于秀美,另一种美在于威严。”纪录片在选取纪录题材时也应该围绕或壮美或优美这两种风格的内容。
      壮美是一种庄严、雄浑的美,具有高山仰止、压倒一切的力量与气势。在纪实作品中,壮美主要体现在人的性格中的刚毅、高洁、勇往直前的品质,如《忠贞》记录了抗美援朝志愿军被俘人员归国后的生活,他们归国后不被人理解,受尽冤屈,仍然执著地表现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虽九死而不悔的忠贞;体现在再现社会实践的恢弘场景中,如《大动迁》记录了上海南北高架路开工前十万居民和上千个单位大搬迁的事实;体现在反映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中,比如记录二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启事录》;体现在为伟人立传的纪录片中,如大型电视纪录片《毛泽东》和《邓小平》。
      优美一词在西方美学中被认为源于拉丁文里的希腊女神哈丽特所象征的意义,即愉快的轻盈、优雅之意。体现在大自然中是春花秋月、草长莺飞、小桥流水、暗香疏影等美好景色。如通过记录大自然美丽的风光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对所剩不多的自然风光的保护的《远离的愿望》。优美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安宁的心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协调的人际关系,真挚的友谊,缠绵的爱情,温馨的家庭生活等。北京电视台拍摄的《流年》中四个剪纸的农村妇女同处乡间,都有着高超的剪纸技艺,但又有着不同的命运。然而她们并没有因生活的坎坷泯灭过对美的追求,剪纸的艺术美与生活自身的朴素美交相辉映。
      我们的七集纪录片《新三峡》,包含了壮美和优美,既有三峡大坝的雄伟、又有新三峡优美的景色。
3、创造美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理论中的特有术语。其理论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先后被称为“意”、“象”、“气韵”等等。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其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理想性。其具体的审美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真实美与意境美的协调也可以从这四个层次展开。
      主客统一:纪实创作要求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即要求以理性的冷静、客观的态度来记录,尽量避免和淡化主体的感情色彩。而意境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两忘”,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部情感、意志和认识与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领域的高度统一。这本身是矛盾的,但“矛盾是最和谐的统一”,即从另一角度而言,这种统一也可以建立在主体“忘却自我”的基础之上来纪录客体,这时便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当然,这两者都是极端的表现,或是终极理想的状态,但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它。
      情景交融:是指情与景的互相发现、互相激发以至互相升华,景象使本来不可名状的情感获得了外在形象。纪实虽然要求创作者不去干涉客体对象,但在“物我一致”的基础之上,却需要借助景来表达客体的情,或者某种思索与感受。比如被称为纪实代表性作品的《龙脊》中美不胜收的山岗、梯田、云团以及那棵数次凸现在画面里的小树,在这些景色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意识。
      时空转换:指此时、此地的情和景与彼时、彼地的情和景融合在同一意境之中,使人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得到了心灵的审美自由。比如,《沙与海》将不同地域的两户人家并列到一起来表现在不同生存环境中人的生存。《望长城》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从各个角度表现长城的伟大。
      有无相生: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含着动静相生、虚实相生,而动静相生、虚实相生的根本实质是有无相生。《老子》中对有无相生曾有个精彩的比喻:这张白纸首先是“无”,但是在它上面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因此,“无”中可以生出“有”来;有生就有死,由“无”所生的“有”也必将再次同归于“无”。在纪实作品中,动静、虚实、有无,都属于镜头的选取和事后剪辑。
      本期就先谈这么多,下期接着和大家探讨。
30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