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创作手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创作手记 > 正文
稻田的喜悦
作者:宗元亮  更新时间:2015-09-10 15:24:00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万州甘宁镇初秋的土地上,一片金黄。虽说没有奇芳异谷里的油菜花灿烂,但足够炫目。
      初秋,已经没了毒辣的太阳,早晨慵懒的阳光稀稀疏疏,伴着云雾慢慢升起。我们早早起床,田间的微风吹拂着脸颊,迎面扑来的仿佛是那一抹醉人的金黄气息。铺满了田野的金黄色的稻子,一层又一层,一格又一格,看着稻田中劳作的人们,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我的家乡就是这儿,更多的还是因为看到他们的身影就想起了昔日父母劳作时的样子。看着这片再也熟悉不过的田地,看着稻田里劳作的人们,那种亲切感就油然而生。
      为了拍摄,这次复原了以前秋收的场景。这场景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一片片金黄色的水稻、卷起裤管在田间辛勤劳作的人们,一切都记忆犹新。镰刀飞快地挥舞,汗水湿透了衣背,真的是一刀又一刀,来来回回;一把又一把,重复万遍;一滴又一滴,汗流浃背;一袋又一袋,喜笑颜开,真真切切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
      对于一个从小就生活在这儿的我来说,水稻太熟悉不过了。从插秧到收割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一般在此期间需要施肥两次。同时,田间里也需要长期保证稻子有足够的水,并且需要时常除草和除病虫害,以此来保证稻子在金色季节的丰收。
      这次的拍摄我们有幸拍到了甘宁一直传承下来的劳动号子。何谓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劳动号子可以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
      听着杨老师他们唱的号子,同行的剧组战友们也许只有我这个当地人才能听得懂。那是一种口头即兴创作,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合,顿挫分明,随意发挥。唱着这些纯朴的歌谣,就是再累,身上的疲惫感也会被这劳动号子给打发得烟消云散。劳动的快乐在这儿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打谷场里,李主任他们居然找来了好多年不用的农具,有的连我都叫不上名字来了,还请来了“牛”先生演绎了一场牛拉石滚撵谷子的场景。谷场里他们唱的劳动号子更是激情昂扬,沁人心肺,恍惚间觉得自己很渺小,甚至微乎其微。这嘹亮的号子让人瞬间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也该到收工回家歇息的时间了,我们的拍摄也结束了。我们围绕在农民朋友们身旁,谈起了水稻,也拉起了家常和我的故乡,时间就这般从谈话的缝隙中溜走了,大伙也都该回家了。看着他们背起背篓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第一次深切地理解了儿时背的滚瓜烂熟的那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天空拉下了黑幕,一辆满载着摄影设备和行李的车,以及五位满脸挂着胜利的喜悦,不知疲惫的《新三峡》人,在夜幕和月亮的呵护中,朝着他们追逐梦想的方向,狂奔在乡间道路上……
30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