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双河口街道拍摄手记(1)》
作者:魏巍 更新时间:2015-08-27 16:36:00
三峡工程的沧桑巨变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不仅能够修建世界最一流的水利工程,还能够实施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水利移民工程
三峡大移民,一部雄浑的史诗。
从进入库区到现在,我们《新三峡——人》这一集的摄制组始终将镜头对准这个群体,去记录和展现多年后移民群体的生活改变。在山东,我们感受了外迁移民落户多年后的幸福生活;在涪陵睦和,我们和这里后靠移民一起见证着山地果树种植带来的生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万州的甘宁,我们同陈可兰大姐一家共同度过了一个有滋有味的夏天……
现在我们摄制组来到了重庆市万州区双河口街道,将目光投向移民中的另一个群体——城市移民。
重庆万州区双河口街道成立于1998年12月,是因为三峡移民而建设成立的城市单元。双河口街道占地23.4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7个村,总户数超过1.4万户,人口超过3.5万,是万州区城市后靠移民的主力军。
作为万州区的主要移民安置点,双河口街道以安置二、三期移民为主,共安置城市移民1.3万人,其中:城市移民3800余人,占地移民3100余人,企业移民1600余人和农村农转非移民640余人等。移民结构众多,人口复杂,几乎是城市移民“博物馆”。
作为中国最小的社会单元,街道办事处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市、区关于街道工作方面的指示,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之外,街道还承担着抓好社区文化建设,进行街道人民调解、治安防范、优抚安抚、社会救济等多种社会职责。
相比农村移民,其实城市移民无论是在主题选择上还是实际拍摄上,难度都会更大一点。首先同农村相比,城市中的人口密度较为集中,拍摄中的环境不可控性和干扰性会远远大于在农村、田间的拍摄;其次,城市街道辖区的拍摄场地往往在空间和光线上会受到很大地限制,无论是被拍摄对象、群众配合“演员”还是我们摄制组自身,身处的空间都相对来说比较狭小,这就对镜头的调度和光线合理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留心这两个问题,整个片子就很容易向新闻专题片的感觉偏离。
我们从街道办事处入手,再将它解构为不同的社区。通过社区中最平凡的日常工作、生活去记录和展现我们国家高质量、长跨度、多维度的移民政策条款是如何在基层落实到实处的。接入地气,这不仅关系移民百姓的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也包含着治安和公民社会保障等等。
这是万州区双河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上海市在万州区对口支援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建设,现在这里已经解决了常见多发病的检查、诊断问题,普通病人无需外出、病体标本无需外送,病员可以得到就医医治,避免了小病住院,甚至上大医院的尴尬,解决了曾经住院期间无锻炼、无休息、无康复地、只能滞留病房的尴尬局面。
而这,只是双河口街道多年的建设成就之一。对于三峡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曾经给出过明确的指导意见:城镇移民的后期扶持重点是城镇新址占地移民、纯居民和下岗职工的家庭经营项目,着重培训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就业能力,扶持创业的条件和手段。这点除了双河口,我们摄制组在巫山的后续拍摄中也会持续关注。对于移民特困户的扶持,对那些暂时尚未落实生产安置,而生活发生困难的移民要给予生活救助,并帮助其发展生产和就业。
截止到2014年统计,双河口的新增就业人员为3126人,与2008年相比增加1976人;登记失业率为2.6%,降低了4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上,今年二季度共有2310户4260人领取了低保,社会保障制度在社区得到充分落实。
完成了对双河口街道基本概况的了解,我们《新三峡》摄制组还会继续在双河口地区进行跟踪拍摄,透过社区基层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展现城市移民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