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床凉席的新生
作者:魏巍 更新时间:2015-06-23 15:58:00
每年的六、七月份,对于开县的袁永和来说,都是最忙碌的。
开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中纬度的区位条件,让这里保留了川蜀地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特点。城市北部绵延的大巴山脉在夏季留住了从沿海吹来的暖风,给开县带来了充沛的降雨;又在冬季阻挡北下阴冷干燥的寒流,使得这里比同纬度地区的冬季更加温暖,春天也来的更早一些。
春季的耕种刚刚结束,老袁就必须立刻将乡亲们召集起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就要到来。
水竹,原产于印度、印尼等地,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区域广泛分布。开县周边山地因其温暖湿润、通气透光的气候特点,成为了水竹最佳的种植场所。加之春季的提前到来,这里的竹子总是成长的更快一些。
作为三合乡水竹凉席手艺的第七代传承人,老袁知道,这个时候的竹子最适合用来进行加工。
砍竹、破竹、划竹篾、起棒蔑、过匀刀、蒸煮……从一棵竹子到一床凉席,再变成我们日用的竹工艺品前,还要经过繁琐而又细致的13道加工程序。从10岁起便和父亲学习竹席制作的老袁,也同这里的竹艺品一道,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转。
开县的水竹凉席制作精密,加工成型的竹条根据长短的不同,被分为经条和纬条。又根据颜色深重不同,在编织过程中巧加安排,便可形成不同的图案,惟妙惟肖。
山水人物、飞禽走兽、名家字画,有的如同严整的工笔绘画,有的又如泼墨山水名篇,巫山云雨、神女伟岸等等具有典型三峡地域特色的风光缩影也成为了竹席图画的常客。作为开国元勋刘伯承的老家,开县也在不断打造自己的红色文化品牌。而以刘伯承本人为创作主题的凉席曾经红极一时。至今,这床凉席还被展映在开县的博物馆中,永久收藏。
历经风雨,始于嘉庆年间的手艺曾经辉煌一时。老袁至今还记得早年间,家家户户织凉席,十里八乡前来求凉席的场面。作为竹艺工艺的典范之一,竹藤编织援助技术小组更是成为了中国商务部当年技术援助利比里亚的重要团队,老袁因此还走出国门,成为了他国总统的宴上宾。
而这样的手艺也曾经面临过困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麻将席、空调席等类似的工艺开始不断兴起与流传,逐渐挤压着水竹凉席原有的市场空间;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与百姓生活的变革,让更多的村民开始走出古老的山村,到更发达的地方打工挣钱。当制作竹艺品的收益已经远远低于外出务工所带来的回报,枯燥费事、辛苦耗时的传统手艺开始逐渐被人遗忘。
三峡工程的修建,水位的上涨,曾经的开县老城淹没于水下,开县新的城市在山中矗立。走入开县新城,犹如置身中部平原城市。大巴山脉中宝贵的开阔盆地资源,给了城市规划和设计者灵感。新城市中,每条街道的坡度在建设过程中都保持在了5°以下,这也使开县成了重庆地区少有的适合骑自行车出行的城市。
每年,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水位时,涛涛江水由东往西回涌入开县蓬溪河,在开县形成55.5平方公里的淹没水域。开县充分利用了这样的资源,在蓬溪河下游修筑了调节坝,将回水蓄积。在开县新城边上形成了美丽的“人造”湖泊——汉丰湖。
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
当一个城市的空间得以重构,在城市新的空间布局下,新的人居文明逐渐诞生。如今在开县的城市中,随处可见穿梭往来的自行车;汉丰湖旁,跑步的、健身的、垂钓的、散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从空中俯瞰,钢筋水泥筑起的屋顶上,无数花园修建,组成城市最美的天际线。
新的城市将高楼筑起,却把自然还给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这样的城市是运动的,是健康的,是阳光的,是人与自然其乐融融和谐共融的。这不仅是开县的特点,这也成为了三峡库区城市的共性。
对于老袁来说,新的城市不仅意味着新的生活,也带来了传统手艺的新生。2008年,作为开县三绝之一,在政府的支持下,三合乡办起了水竹凉席生产合作社。已经散去的乡亲如今又聚拢过来,健在的老艺人又被重新请出,曾经步履维艰的手艺传承迎来转机。
更令老袁高兴的是,水竹凉席重新回归到人们生活中。水竹质纤细,喜荫凉、爱潮湿,吸水性能特别好,所以竹体清凉。破篾编席后,仍然能够保持原有的特点和长处。人躺到水竹凉席上,汗水被竹丝吸收,体温随之下降,使人感到徐徐清风席上来。汗水渗进竹丝,竹丝更加温润清凉。
这是传统工艺的重生,这样的重生冲破了城市钢筋水泥的牢笼,冲破了空调电器的挤压,它萌生于人们对于自然对于乡愁的回归,根植于不断变化的新城市新文明。
如今,合作社一年能够销售竹产品超过万件,直接利润超过50万。编织竹席的月收入已经能够和外出打工接轨。收入有了保障,生活相对轻松和自由的故乡生活,吸引着曾经的外出村民重新回来,开始新的生活。开县中和镇11组的姑娘裴丽敏,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外地导游的工作,回到家乡,接过父辈的担子,做起了竹艺编织的工作。这样的故事,在开县还有很多。
我们透过一床席子,看到了三峡库区传统文明的过于与现在,看到了三峡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感受着新土壤下,旧文明的重生,新文明的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