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公司新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正文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嘉陵江》创作手记之(34)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9-04-08 14:31:14
陶行知先生
      20年前,我还在师范学校读书。在第一节教育学课上,老师指着一张照片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张照片,能想到什么?当时,所有人都被问住了,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严肃地说道:“这是陶行知先生!看了先生这张照片,你们应该想到那句‘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将成为你们一生奋斗的目标。”
      再次看到这张照片是2019年3月10日,跟着大型纪录片《嘉陵江》摄制组,来到重庆市合川区的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实地创作。听着解说员的解说,想起老师的话,心里感慨万千。没想到,自己不是以老师的身份,而是一名纪录片工作者的身份来到这里。

      在得知要参观陶行知先生纪念馆时,脑子里涌出许多构思和想法。比如,从创作角度讲,该怎么塑造陶行知先生的形象,体现他的典型性?从人物角度分析,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个学校,他的目的是什么?从情节方面看,有没有一个真实的事件来建立他与嘉陵江的关系,体现嘉陵江畔的人文精神这个主题?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在跟随解说员蔡婷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和育才学校旧址时,十分留意育才学校旧址的一草一木,和解说员的一语一言。希望能通过实物考证和讲解员的解说,找到一些故事和答案。
      育才学校旧址在重庆合川的一座寺庙——古圣寺内。据介绍,屋脊上的雕像距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寺内的参天古树已经很难用手机拍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参天大树,不仅见证了时间的流逝,也见证了当年育才学校孩子的成长。
      教室还原了当时的样子,阳光从一个个小窗格子照进来,整个屋子显得格外温暖。这种光线条件所营造的氛围,最能体现当时的时代特点;木制的桌椅板凳虽然老旧、纹理粗糙,但是很有质感;教室里还放着风琴、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由此推断,当时的学习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


      蔡婷说,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播散了救国的种子,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曾经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后来很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蔡婷在介绍育才学校的由来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这段话,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段很重要的情节:
      1939年7月,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市合川县(今为重庆市合川区)的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他从各个保育院收留的十五省流亡到后方的难童中,择优录取了具有特殊才能的六至十五岁的孩子150多人入学,目的是培养抗战、建国人才。
      这个故事不正是陶行知先生践行他“教育救国”的思想,“行知合一”最好的体现嘛!从事件中提取人物,从人物中分析人物,再通过人物性格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也正是我想的叙事方式。能挖到这么一个有价值的故事,不虚此行。
      古圣寺旁边有一所新的育才学校,孩子们正在上课,我们没有进去打扰。看着门口“小先生学堂”的校牌,莫名地感到欣慰,她天然秉承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又自然融合了现代文明,笃实之中蕴藏着郁郁生机。
      在从育才学校旧址返回住所的路上,想起之前采访嘉陵江研究的学者罗教授时,他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所做的贡献,比他出生在那里更重要……”
      陶行知先生虽不是出生在嘉陵江畔,但陶先生的育才学校却成为当时嘉陵江畔革命摇篮之一,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输送了大批英才。而陶先生对育才学校老师的要求,他提出的“要为整个民族利益来造就人才,要引导学生们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结起来做自觉觉人的小先生,团结起来做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团结起来做反抗侵略的小战士”,正是当时背景下嘉陵江畔的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ABOUT US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