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要有自己的音乐。大多数观众在看纪录片时并不会在意配乐,只要不违和,音乐的选择并不会对内容有所折损。然而,好的纪录片,要有自己的音乐。《哈利·波特》配乐让我们骑上扫帚飞行在夜色浓重的霍格沃茨城堡上空;《舌尖上的中国》前奏刚起腹中便已觉恍若无物……纪录片,是光影视听的艺术,需要有自己的音乐。在视听节目中,音乐完成着单元镜头、段落、篇章之间,个体到整体的和谐。对于纪录片《嘉陵江》来说,无论是激荡或平阔,都暗含韵律,好的配乐可以帮助观众迅速抓到江河流淌的节奏,理解故事。
于观众而言,音乐可以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正在讲述的故事不断将情绪酝酿的更加浓稠,在某一瞬间,音乐来回挑拨着的心弦找到了共鸣,于是潸然泪下,于是笑逐颜开,故事找到读者,创作有了意义。除了帮助观众产生共鸣,好的音乐当然还是一种享受。《地球:神奇的一天》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充满趣味的生动尝试。影片中,每个动物主角都有自己专属的BGM。
在表现三趾树懒的慵懒生活时,影片用轻松的管乐和大量的滑音营造出无拘无束、不紧不慢的悠闲状态,令人不禁莞尔,倍觉可爱。观众会把音乐与视频内容看作一个整体理解,而在情绪的表达上,音乐有时比画面更加准确。无需直白的言语描述,通过音乐的渲染,观众已然意会到还在发展中的故事基调。音乐之于视听节目,像是一席盛宴的配餐酒,贯穿全程,但从不抢戏。
除了观众,音乐还是剪辑师的好朋友。垫着好的音乐,剪辑师如有神助,能激发出比平时更优的效率,创造神来之笔般的镜头衔接;另一方面,除了语言的过渡、镜头的设计转场,如果音乐同样作用于镜头衔接,会更加自然合理。
对于故事的讲述者——导演而言,创作时,音乐是踽踽独行的黑夜中,伴我赶路的星光。除了视听语言,音乐自有其独特而唯一的叙事能力,也就是说,在一段影视节目中,在讲故事的不仅只有导演,还有音乐。这是一股独立于导演思维,而又蓬勃存在的活力源泉。音乐为想象插上翅膀,引发无限的遐思,那些无法用摄像机记录的专属于每人的画面,由音乐唤醒,在脑海中放映。音乐和一段回忆是绑定在一起的,影像该有原创音乐做情绪支撑,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和观众的特殊回忆。
讲述大江大河的故事,同样也需要好的配乐。同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抒怀寄情的载体,关于水的故事,最是适合用音乐来铺陈,相似的线性流淌方式让二者彼此交融,互通互见。珠玉在前,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插曲《长江之歌》流唱至今,音乐与纪录片相辅相成,共筑经典。
从这一点上看,为纪录片《嘉陵江》求得合适的音乐,也是一件彰显品质的利器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