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公司新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正文
《中国三峡》“揭秘”中华民族“世纪伟业”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5-03-22 10:00:00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当初为什么几代人前仆后继要修建三峡工程?三峡工程是怎样建设的?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可歌可泣的人与事?而三峡工程建成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福祉?它对三峡地区的人文景观有何影响?这个“百年梦想”对“中国梦”的实现有何促进作用呢?
      讴歌了时代伟大精神,展示民族强大凝聚力
      一个寄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一项凝聚几代伟人心血汗水的世纪工程,
      一首讴歌百万移民爱国奉献的时代赞歌,
      一部诠释中华民族治水兴利的宏大史诗!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是全球首部全景式反映三峡工程的官方电影。由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制作。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一项世纪工程。《中国三峡》从国家的层面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展示,其高规格、高质量的水准奠定了它的权威性、唯一性和典藏性。
      自2007年拍摄工作启动以来,剧组深入三峡工程建设工地、三峡库区、外迁移民安置实地进行采风调研,多次与三峡工程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研讨座谈,精心策划、精心拍摄、精心制作,《中国三峡》是历时5年打造的一部精品力作。
      该片从“水与人类文明”的人文高度,和“治水与治国”的哲学深度,以及“人水关系”的客观角度,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解读三峡工程这一人类“治水兴利”的伟大创举,展示了共和国几代领导人对三峡工程建设的亲切关怀与英明决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强大凝聚力,展示了三峡工程广大建设者、移民工作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奉献精神,展示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揭秘三峡建设中不为人知的细节,诸多珍贵镜头第一次亮相
      《中国三峡》导演杨书华介绍说,影片选择了以灾难片的表现手法作为切入点,再现历次长江洪灾的惨景,以此凸现出由于长江水患与百姓安危的紧密关系,才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选择修建三峡工程的原因,这种核心动因和价值取向一直作为背景线索贯穿始末。影片运用编年体的方式,以史诗电影的基调,采用叙事与政论相结合的手法,向观众娓娓道来。
      《中国三峡》在文献性和史诗感的底蕴上追求大气、唯美、厚重的风格。《中国三峡》在文献性和史诗感的底蕴上追求大气、唯美、厚重的风格。
      影片中,观众不但看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从未曝光的珍贵的三峡两岸的景象,更看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位伟人,对修建三峡大坝的看法、批示、关注和决策。影片还重点表现了史无前例的三峡大移民、大搬迁,揭秘了三峡建设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许多镜头和情节都是第一次亮相大银幕。
      1998年长江洪灾中的幸存小女孩江珊,如今已经是大姑娘了,她也来到了首映现场,面对银幕上10多年前自己在洪灾中纤弱的身影,江珊激动地说:“妈妈、爷爷、奶奶,三峡工程建好了,现在再也没有洪灾了,我生活的很幸福!”小江珊的一番话,让所有听者为之动容。
      跳出三峡看三峡,以防洪启迪智慧
      《中国三峡》自从2008年初开始启动,剧本经过18次论证修改,剧组曾4次深入三峡库区并前往美国进行拍摄,后期制作经过10多次的反复修改后。曾送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审查,李鹏同志及其夫人在对本片给予了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为本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由于三峡历史跨度漫长、论证过程复杂、需要展示的成就众多、很难取舍和把握,因此,导演要求“跳出三峡看三峡,以防洪启迪智慧”,以治水产生文明为基调与底蕴,以“水与生命的关系”,“水与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为历史纵向坐标,以“筑坝防洪”、“治水兴利”的世界建坝史和水利史为横向坐标,建立一个坐标系,把三峡工程放在这个坐标系上,对其进行定位。
      在题材把握上,《中国三峡》力求“做足精、气、神,把好五个度”:精,即是精心策划、精心摄制、打造精品;气,就是以治水文明为底气、展民族工程之大气、扬中华儿女志气;神,就是要展现决策者的民主科学精神、建设者们的创新奋斗精神、百万移民的奉献协作精神。“五个度”就是人文高度、哲学深度、客观角度、公正尺度、大国气度。
      为了避免影片出现假、大、空现象,剧组力求通过放大细节、拍活情节让影片生动而丰满。同时还运用“对比”与“揭迷”等方式,力求使影片在充满人文特性并富有理性色彩的同时,做到思想性、文化性、普世性兼备,史诗感、艺术感、认同感皆有。
      中央领导出席首映式,给予高度评价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并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推出的28部重点献礼影片之一,也是首部全景式展示三峡工程的纪录电影。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并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推出的28部重点献礼影片之一,也是首部全景式展示三峡工程的纪录电影。
      《中国三峡》全面纪录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展现了三峡工程广大建设者、管理者、移民群众以及有关地区和部门党员干部为工程建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描绘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反映出三峡工程是寄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想的世纪工程,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2011年6月24日,《中国三峡》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以及曾培炎、邹家华、钱正英、徐匡迪、李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并亲切会见该片的主创人员。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三峡工程建设者代表、科技工作者代表、移民干部代表、移民群众代表以及武警水电部门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了首映活动。
      李长春称赞道:“影片拍得很好,很成功,特别是影片的开篇序言很有哲理,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他强调,要做好该片的外语版,加强三峡工程的对外宣传,同时搞好国际版DVD光盘的制作和发行,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
      《中国三峡》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相关专家认为,这部电影充分运用电影元素,以宏大的叙事、高昂的曲调、明快的节奏,凝练概括地展现了“三峡工程”,它的创作,为大型文献纪录影片的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据悉,该片将以7国文字版本向国内外发行和播映。
      喜获“华表奖”,全国观众好评如潮
      《中国三峡》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首映式,在影视界、新闻界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观众对影片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影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重庆日报》、《重庆晨报》、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电影报》、《中国三峡工程报》、《重庆商报》、《重庆晚报》、重庆电视台、《三峡都市报》、《湖北日报》、《京华时报》、《宁波晚报》、《合肥日报》等100余家媒体和数百家网络对首映式和该片电视版在中央电视台7个频道的热播所产生的社会反响进行了报道。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评价《中国三峡》全面记录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展现了三峡工程广大建设者、管理者、移民群众以及有关地区和部门党员干部为工程建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描绘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反映出三峡工程是寄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想的世纪工程,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光明日报》还连续发表3篇影评文章称赞《中国三峡》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展示了一段激奋人心的历史进程、讴歌了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引起了百万移民的心灵共鸣,该片不愧为恢宏大片,大雅大美,是一部质量上乘的艺术精品。
      《中国电影报》评价《中国三峡》以史诗电影的基调,采用叙事与政论相结合的手法,向观众娓娓道来。通过放大细节、拍活情节,让整部电影生动而丰满。同时还运用“对比”与“揭秘”等方式,使影片充满极强的可看性。整部片子气势磅礴,从内涵到视觉都极具表现力和冲击力,堪称史诗性大片。
      盛大的首映式后,《中国三峡》随后在央视9个频道先后播出,反响巨大,此后,该片斩获了中国电影最高奖的“华表奖”、年度最佳纪录片特别奖,导演杨书华也获评为年度最佳纪录片导演。
ABOUT US新闻资讯A
公司名称:中央新影国际传媒
办公电话:010-63943203
传  真:010-63943203
邮  箱:xsxszz@zyxygjcm.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西长安街复兴门西段)梅地亚中心写字楼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