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峡》里有“它”的面孔——长江中“鲟”欢作乐
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新时代新三峡的生态文明成就,一直都是纪录片《新三峡》 创作中重要的价值追求与鲜明底色。
众所周知,中国人向来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文化传统,也一直践行着“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就在前几天,一场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球性会议在昆明举行,这场名为《生物多样性公约 》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将“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为主题,非常契合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生物多样性领域采取的各 种努力,其中就包括纪录片中三峡地区在内的、我国各地对珍稀野生动物不计成本的持久保护。
大家一定都还记得,有一群野生亚洲象,它们自去年3月从西双版纳浩浩荡荡一路向北,历 时17个月,共跋涉1300公里,最后于今年8月平安无事地又从昆明折返回了西双版纳栖息地。镜头里的野象家族温馨、嬉闹、憩息时 憨态可掬的场面打动了无数人柔软的心,也引发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同。
与“象”往云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纪录片《新三峡》里也有一群萌宠的水下精灵,它 们也和喜好自由的亚洲象那样,不羁地在长江里“鲟”欢作乐着,享受着人们所给予的极高礼遇。这群精灵便是中华鲟。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水生生物的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主 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航运等原因,野生中华鲟族群数量急剧下滑,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保护中华鲟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在纪录片《新三峡》中,就有呈现由中华鲟研究所在宜昌组织的一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的情节 。放流现场,一条条中华鲟幼崽跳跃着扎进长江,旁观者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发自内心的笑容,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格外让 人难忘。
纪录片除了记录放流活动,还记录着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放流后的中华鲟持续的监测。中华 鲟研究所郭柏福主任面对镜头采访时说的那句“放流后的中华鲟就像自己养了5年的孩子一样”,道出了对中华鲟深厚的热爱与责任 。
为了把人们对保护和恢复长江渔业生态资源的努力更加全面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新三峡》 剧组还亲自跋涉到宜昌千里之外的上海吴淞口,蹲守几个月,大量使用水下拍摄方式,只为呈现纪录片中那短短几秒钟中华鲟自然繁 殖的完整监测过程的画面,呈现中华鲟在长江中自由、充满生命力的鲜活身影。
作为记录新时代三峡山水自然生态变化与成就的忠实记录者,中央新影国际传媒《新三峡》 剧组也通过超高清镜头和纪录片中的这些“它”面孔,完整、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对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艰 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