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纪录电影《新三峡》文旅专家考察组来到素有“世界龙乡·天生云阳”之称的移民大县云阳。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连奉节县,西接万州区,北接开州区,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被评为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中国生态宜居典范县。龙缸5A级旅游景区和张飞庙、三峡梯城、岐山草场、环湖绿道四个4A级旅游景区共同绘就了“人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画卷。
上午,文旅考察组专家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高金榜;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张德楠;原国家旅游局纪检组长刘金平;原国务院三峡办机关管理局局长吴琪;中央新影国际传媒总编辑、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会长、《新三峡》总导演杨书华;中央新影国际传媒总裁、新三峡国际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静;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岩等一行11人在云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王磊,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吴大伦等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云阳县展览馆,考察了云阳的历史沿革、地域文化、城市规划及文旅产业发展成果。
云阳县展览馆地处两江广场,布展面积约2000平方米。以“世界龙乡·天生云阳”为主题主线,按照“一序厅”“三篇章”的脉络,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维度,浓缩了云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集人文交流、形象宣传、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多重功能为于一体。展览馆工作人员向考察组专家详细介绍了馆内的展陈内容。
下午,考察组一行驱车来到了磐石城遗址公园,在云阳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李茂涛的陪同下,考察了磐石城遗址公园保护和开发情况。
磐石城,又名大石城、磨盘寨,位于云阳县双江街道,形如磨盘,占地约5万平方米。城址为独立山体,海拔416-545米,现存宋代城墙500米,清代城墙550米,寨门、暗堡等遗迹,被誉为“夔门之砥柱” 。南宋淳祐年间,余阶在此构建抗蒙防御体系,明清时期扩建为军事要塞,抗战期间成为江防工事所在地,现为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项目,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云阳县文管所所长温小华向专家逐一介绍了近年文物保护的规划及考古的一些成果。
接着,考察组来到了云阳环湖绿道旅游景区,考察城市公园“生态修复区、文化传承区、民生服务区”的情况。环湖绿道以长江、澎溪河岸线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系统治理将原江岸荒滩改造为城市绿色通廊,实现了从生态工程到城市名片的转型。李茂涛向专家详细介绍了环湖绿道的规划建设情况,以及生态修复、防洪护岸、市民休闲等功能。
23日上午,考察组在云阳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曾郴的陪同下,前往张飞庙景区进行考察。张桓侯庙,又称张飞庙,位于云阳县盘龙街道,地处长江南岸,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始建于蜀汉末年。主要建筑物有正殿、旁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得月亭、杜鹃亭等,布局严谨、造型雄奇、廊接殿通、高低错落,既有轩敞高朗的殿宇,又有幽静雅致的庭院,充分显示川东地区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2003年,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张恒侯庙从飞凤山麓整体搬迁,沿江溯上32公里到云阳新县城。该庙的10万余建筑构件实现远距离迁移,创造了我国大型古建搬迁的典范,是三峡工程最大的“移民”。近年来,随着宣传推广力度加大和三峡游稳步回暖,这座承载三国文化精髓的千年古庙正焕发新生。
之后,考察组来到了云阳地质公园博物馆,考察地质科普、文旅融合的情况。地质公园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博物馆分为地质公园介绍、主要地质遗迹介绍、地质公园生物多样性介绍、人文与民俗特色介绍和古生物化石展示区等功能区,将云阳地质公园的主要特色整体呈现。
接着,考察组前往非遗杠子面工坊,考察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利用情况。云阳是中国的面业之乡,云阳鲜面占据全国七成市场,全国70%的面工都是云阳人。杠子面发源于巴阳峡两岸,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巴阳先民用石碾盘将麦子磨成面粉,再用竹杠将面粉反复压打,制成面条,故名“杠子面”。考察组专家仔细地参观了云阳杠子面和面、醒面、压面、除皮、切面、晾晒等十道工序,杠子面传承人刘益也向专家们讲述了杠子面制作手法-通过揉、擀、拉、切、拍等手法,面能变成长短粗细宽窄不一、千姿百态的面条。
云阳历史底蕴厚重、文旅资源丰富,正在利用优势资源,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寻求在“新三峡,新旅游”这盘大棋中脱颖而出。中央新影国际传媒一直致力于纪录片赋能旅游,以纪录电影《新三峡》为载体,推动新三峡文旅产业的发展。在6月26日《新三峡》全球首映礼和新三峡旅游推介会上,云阳世界地质公园被揭晓为“新三峡旅游新地标”后,与剧组展开了一系列深度合作。